各类MMF产品分流存款、客户需求不断变化、外部竞争日益加剧的新形势,促使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式。
201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显示,中国个人存款为47万亿元、单位存款为52万亿元,合计99万亿元。中国MMF与利率市场化正在形成积极有效互动 中国第一只MMF产品景顺长城货币成立于2003年10月。
另一方面,在金融监管放松、价格波动加大的过程中,新的风险需要新的金融产品进行管理、定价。尽管1961年花旗银行推出了面向个人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储户可获得定期存款收益率同时不丧失流动性,但票面利率仍受Q条例限制,且面额较大,普通居民无力购买。随着美国MMF市场膨胀,其对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影响与日俱增。只能投资在两家大型评级机构获得最高两级信用评级的信用债。从居民存款的规模和结构看,利率市场化进程中MMF与居民的现金和活期存款存在替代效应。
基金公司通过垫资等形式T+0实时到账。然而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引发连锁反应,美国历史最悠久MMF管理人——TheReserveFund公司旗下多只产品亏损。看欧洲,英国在1982到2007年间GDP年平均增速高达3%,那25年间经济总量翻了一番不止,几乎可以和二战后的黄金时代媲美。
这就是新常态的来龙去脉和生存之道。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市场的中心。同时金融市场依然惊魂未定,前景依然不明朗,融资渠道依然不顺畅。新兴市场特别是中国已经能够对全球施加通胀影响,比如金融海啸前几年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牛市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热火朝天的建筑业,中国也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这在很大程度上推高了国际能源价格,而且近些年中国的人工成本也在不断攀升,这意味着价廉物美的世界工厂时代的终结,西方消费者被亚洲低廉劳动补贴的日子将一去不返了。
由于在西方之外的新兴市场依然有比较高的经济增速,这将推高能源和大宗商品的价格。如今银行都很谨慎了,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率有很高的要求,这都显著推高了融资成本。
在市场前景不明朗,GDP增速趋缓,金融监管趋紧,融资成本走高,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的新常态下,企业对于产能扩张,特别是利用债务杠杆进行投资的事情要特别谨慎,因为固定成本和融资成本一旦有显著增长,而市场环境朝不利方向转变,企业就有可能面临生死考验。另外,IMF预测油价到2020年极有可能涨到200美元/桶,运营方式应向低碳方式靠拢,以备不测。看亚洲,中国在07年前的十年,GDP平均每年增长超过10%,现在只能在7%以上,8%以下努力了,亚洲其他国家也不复当年勇。再来看美国,在2011-2013这三年间,年均经济增速连2%都没有。
但自从09年经济探底之后,英国的年均经济增速连1%的天花板都突破不了,欧盟其他主要国家情况更糟。原文发表于【IT经理世界】杂志 进入专题: 新常态 。当世界从08年金融海啸的重创之下恢复过来,大家愕然发现面对的经济环境有一种不确定的陌生感。在金融海啸之前,政府和央行能够游刃有余的在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金融安全之间踩好平衡木,投资者和消费者都信心满满。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消费者经济很难恢复到07年之前的状态了,像中国这样倚重出口的国家可以放弃对他们的指望了。在很长时期内,西方作为全球消费者经济的主体,通过进口极大地促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但如今西方的形势却非常不妙。
上诉所有这一切就是新常态经济的特征:较慢的经济增长,市场前景模糊,融资渠道不畅。但是金融海啸摧毁了这个黄金增长期的三个基础--充沛的货币流动性,价廉物美的商品价格和坚固的信心。
新兴市场要好看点,但也不如07年前,然而IMF依然预测新兴市场今年和明年的经济增速在4.5%-5%间。首先比起07年以前,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差了不少。眼下亚太地区GDP最大的十个国家已经占到了全球GDP的将近30%,超过了美国或者欧盟的占比。再有就是海外市场的野心应该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为重。从1980年代直到2007年,全球流动性过剩,找钱和信贷都很容易,债务高速累积。在本世纪的头50年,亚洲对全球GDP的占比可能要上升到50%。
有很多人指望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能够再次跌下来,消费者大享实惠的好日子可以昔日重来,然而从今往后情况只会越来越朝反方向发展。然而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成熟,情形开始起了变化。
以前对于全球企业来讲往往是得美国者得天下,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企业不惜代价削尖脑袋也要征服美国的原因,如今俨然变成了得中国者得天下。好莱坞超级大片变形金刚4的中国票房远超美国本土,这绝对是一个风向标似的事件。
欧美国家靠消费驱动的高增长之路似乎走到了尽头,全球过剩的产能只有寄望于新兴市场的消费者来买单了,也就是说哪个国家的产品在新兴市场卖得越好,哪个国家就越可能在这种新常态下脱颖而出,这就是为什么在整个西欧,表现最好的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德国和瑞典,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的大企业都注视着中国消费者的钱袋子中国今后金融市场的改革可以从本书中取得教训,应当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是金融市场的建立。
他们认为在金融市场交易的新产品会增加市场的稳定与效率,所以尽量推广这种工具的发展和美国与世界的经济自由化,使金融市场回到像1930年代的不稳定。不论市场经济的运作是否基本稳定,书中的讨论,对今后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是有价值的。作者认为经济学者与决策者忘记了凯恩斯关于市场经济不稳定的理论,这也是六年经济不景气的原因。对避免金融危机与发生后的对策,经济学界大致有共同的观点,只是比较保守的主将多用货币政策,少用财政政策。
金融市场的正常运作是经济生产与投资必须的,因为经济活动需要资金。如果金融危机多年没有发生,在金融市场交易的人便会自满而忽视了积累大量债务的风险。
我先介绍书的部分内容,再谈该书对中国发展金融市场的意义。美国2008年金融市场危机以后,经济不景气随之发生。
当总生产大量增加以后,总消费足够吸收国家生产的货物,不致失业人数过多,需要政府增加支出来挽救。弗里德曼还说,1930年代的经济不景气,是因为货币政策错误,如果合时增加货币供应,大萧条便不会发生。
根据渣打银行的统计,在2014年中国总债务(连地方政府的在内)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51倍。在这时候向银行借款的顾客不能偿还借款,银行不能应付大量的提款,挤兑后倒闭。金融危机是因为金融机构欠的债太多以致倒闭而金融市场不能正常运作。关于经济不景气的对策,中国政府经验相当丰富。
如果债务太多,一些银行与其他投资机构会倒闭,金融危机与经济不景气便会发生。三是金融市场发明的新工具,如金融衍生品,使交易的风险增加。
经济学界一部分相信凯恩斯的理论,它在1930年代解释了美国经济大萧条,认为市场经济基本是不稳定的,因为经济发展让人民富有以后,国家总生产大量增加,而总消费的需求不足以吸收生产总量以至失业人数增加。书中说如果亚洲与其它地区的新兴市场也仿效了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也会受到同样的风险。
同时应注意整个经济的债务,不能让它大量增加。其它的金融机构也会因为投资亏本倒闭,金融市场倒闭是因为金融机构冒了过大的风险去投资。